“我买过两个付费单集和两个付费专辑,总共花了200多元。”00后学生小陈表示,她经常听的几档播客中也会插入广告,“但‘恰饭’(指广告植入)我是理解的,毕竟做一期节目很辛苦。”在她看来,听到广告甚至是一种好兆头,“说明节目火了,能一直更新下去。”
此外,张厚表示,平台如何利用AI技术帮助创作者提升生产效率和用户体验,将是行业发展的关键。
图表来源:《2024中文播客新观察》
苏女士则更喜欢播客带来的“陪伴感”,“就像是‘耳朵里的朋友’,让我听到不一样的生活。”她表示,自己还会加入各种听友群,在与主播及其他听友互动过程中,收获社交的乐趣。
未来播客行业的突破口在哪里?专家普遍认为,内容细分、AI赋能以及跨界联动将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。
图表来源:《2024年播客行业报告》
播客持续“破圈”前行,行业竞争也愈发激烈。除了播客专属平台小宇宙,网易云音乐、喜马拉雅等综合性音频平台纷纷加大扶持力度,微信、微博、知乎等非音频平台也陆续开放音频功能,试图在这一“蓝海”中分得一杯羹,吸引更多创作者和听众入局。
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视听传播系主任高贵武表示,播客给听众提供的信息功能只是一个方面,“更重要的是其情感、情绪功能、社交功能和服务功能、陪伴功能”。
用户规模持续增长的同时,播客内容也在不断丰富。2024年,仅小宇宙平台就新增了46196个播客节目、484134个单集,涵盖商业科技、人文历史、治愈陪伴、医疗健康、体育运动等多个领域,为听众提供了更加多元的选择。这一变化的背后,是来自不同行业的创作者加入。
像苏女士这样喜欢听播客的人,正越来越多。商业数据平台Statista数据显示,2024年中文播客听众规模预计为1.34亿,相当于每100个互联网用户中有12人收听播客。
不同于望舒和三多的兴趣驱动,Justpod发布的《2024中文播客新观察》显示,大约60%的播客节目与创作者自身的本职工作或专业高度关联。
用户规模持续增长的同时,播客的商业化进程正在提速。
变现模式的不均衡也是行业难题之一。业内人士指出,目前能够通过广告投放和付费订阅实现盈利的,主要集中在头部播客,而中腰部播客往往缺乏商单机会,难以通过内容付费完成变现转化。程衍樑也坦言,复古传奇大全,虽然他创办的数字音频公司JustPod搭建起了一套自己的商业化运作模式,但从整个行业而言,机构化的播客厂牌营收规模普遍还很有限。
商业化步伐加快
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认为,播客精准化、细分化会是未来的刚性需求,面对不同类型、不同层次的人群,洞察用户的痛点,提供高质量的内容。
听众对商业化的接受程度也在提高。《2024年播客行业报告》显示,在受访用户中,45.9%在过去一年里购买过付费播客节目,63.6%对播客广告持接受态度。
“广告投放对于长内容的商业化还是至关重要的。”程衍樑说,“要想吸引更多新创作者入行,留住老创作者持续生产,促进内容创作的长期繁荣,商业化是非常重要的一环。”
通勤路上、健身时刻、睡前时光……越来越多的人戴上耳机,用音频填充碎片化时间。从小众爱好到文化现象,播客行业正在快速扩张,“耳朵经济”随之升温。
程衍樑原本是一名文化记者,2018年,他辞职创办文化沙龙类播客节目《忽左忽右》。在当时的程衍樑看来,做播客比写稿简单,“以前采访完还要整理成文,做播客不用写稿,工作量少了一半。”
内容创作门槛虽低,但要持续输出高质量节目并不容易。一档播客从策划到上线,通常需要一至三周时间,时间成本较高,已成为不少创作者面临的现实难题。“长期、稳定地输出高质量内容,才能提升听众黏性,赢得用户青睐。如何在表达与流量之间找到平衡,成为播客创作者必须面对的挑战。”程衍樑表示。
作为中文播客圈的资深创作者,他敏锐地察觉到,当时市场上缺乏文化类对谈节目,而这正是他擅长的领域。如今,七年时间过去,《忽左忽右》已更新了近500期,在各平台累积了200万的订阅量,并维持着一周两更的更新节奏。
高质量持续发展存挑战
播客的红利期能持续多久?商业化探索又将如何影响行业未来?
播客创作者三多是一名房地产行业的设计师,他的搭档望舒曾经是一名旗袍设计师。2024年8月,在一次自驾途中,两人临时起意,决定尝试制作一档故事奇谈类播客节目。
高贵武表示,未来播客受众群体的扩增,在于它覆盖的圈层会更多样,会有更多圈层中涌现出表达者,吸引新受众。
不过,在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,仍有一些制约因素不容忽视。
正是这种低成本、操作简便的创作模式,让越来越多像望舒和三多这样的听众变成了创作者。这档故事奇谈类播客节目在小宇宙上线近八个月,订阅量已突破2万。
新华网北京4月7日电 题:持续演进的“耳朵经济”